2024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2个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坚持预防为主,守护职业健康”。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职业病有哪些危害
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
由于预防不当或技术局限性,职业性有害因素会进一步导致劳动者工伤、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和早期健康损害等,这些都会对劳动者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由于职业病种类繁多,不同职业病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我国现行《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包含了10类132种法定职业病,包括职业性尘肺病、职业性化学中毒等。
怎样守护职业健康
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有针对性地采取三级预防措施,可有效避免职业病的发生。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损伤,例如改进生产工艺,合理利用个人防护用品等。
第二级预防,也称发病预防,是通过加强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的健康监护,例如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尽早发现健康损害和职业禁忌证等,以便及时处理、有效治疗。
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指对罹患职业病的劳动者给予积极治疗,并采取促进康复的各项措施。
预防职业病,保障职业人群身心健康需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延伸阅读 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是预防职业病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早期发现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和可能的其他疾病与健康损害,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具有重要作用。 职业病相关的救治费用谁来承担?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若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该用人单位承担,若用人单位已经破产或倒闭,可以向当地政府医疗保障、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和生活等方面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