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科普大讲堂
惊蛰 | 宜养阳气、顺肝气、防干燥
发布者:质控  发布时间:2023-03-06

【惊蛰】


一声惊雷,天地间阳气大动,
唤醒所有冬眠的动物,这就是惊蛰。
“雷气通于心”,
惊蛰的雷声特别提振阳气,尤其是心阳。
对心气不足的人来说,春雷的轰鸣声是种享受。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节气养生原则

按照传统中医五行学说理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者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胜)、相乘、相侮的关系。如果由于气候、情志、饮食等因素,造成某脏器生理机能的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机体动态平衡,出现疾病。中医认为,春季人体肝气旺,是肝脏机能活动的旺盛时节,所以惊蛰养生,就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使肝脏机能正常,以适应惊蛰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发生。

随着惊蛰的到来,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不断增加,新陈代谢日渐旺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而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

 

惊蛰节气起居养生

惊蛰时期总的来说是明显变暖,所以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的侵袭。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要做到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要保持室内的清爽干燥、通风,这样可以防止室内细菌的滋生,从而避免感染疾病。

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比较大,尤其是晚上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大家在穿着上要注意保暖。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女孩们,往往在早春时节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装,这种穿着其实对身体很不利。如气温太低,特别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穿裙装,暴露在外的肢体会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特别是膝关节外皮下脂肪少,缺乏保护,对冷空气的侵袭较为敏感,受寒后更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会引发关节炎。因此,此时节在穿着上还是要注意保暖。

惊蛰期间天气变化较大,要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惊蛰有吃梨的习俗。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惊蛰日一年中初次阳气大动,可顺势早起,在春光中活动四肢。一动阳气就升起来了。

人在清晨如登山观海,胸中会有一股清气升起。若在春天迟迟沉睡,整年都难有收获。

 

▲《吕公忌》里说农历2月宜忌:“是月令幼小儿女早起,避社神,免至小儿面黄。”

小孩子像小苗一样,正需要春天木气的长养,此时若错过了一年阳春清晨的“清新阳气”,小孩子可能会木气不够畅达,影响到脾胃,导致面色黄。

 

所以春天要早起多出去走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