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人耳的听力在30~40岁就会开始出现下降。
有研究报道 60~75岁的老年人中,听力下降的发病率高达60%。
虽然早期听力下降的症状不明显,但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常导致沟通困难、社会孤立、认知能力下降,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明显降低生活质量。
大家常认为“耳背”是老年人的专属,但如今,听力下降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世界卫生组织推算,全球有超10亿12~35岁人群面临失去听力的风险。
两个方法自测听力健康
临床中突发耳鸣、耳聋的病例很多,不少人是偶然发现的。自检及互检听力有以下两种方法。
表声检测
在安静室内先堵上一只耳朵,用另一只耳朵在距离钟表80厘米的位置听秒针的声响。如果能听到,视为正常;如果需缩短距离才能听到,表示听力出现下降。
语声检测
在安静室内,被检测者侧对着检测者站立,并堵上另一侧的耳朵,两人要相距6米远;检测者用气声说话,被检测者能听清为正常,如果需缩短距离才能听清,为听力降低。
如何判断自己听力程度?
1.听力下降,如说话声音变高,与人交谈时听不清、需别人重复;
2.出现耳鸣、耳痛;
3.听到噪声感觉烦躁。
出现上述症状,您就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了。听力损伤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如果失去最佳时机,听力就很难恢复了。
提醒:这些陋习易致听力早衰
耳聋的发病率始终存在,近些年由于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耳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后天性耳聋的致病原因要复杂得多。有以下几种原因:
掏耳朵是很多人都有的习惯,殊不知这种看似讲卫生的行为却是在损害听力,如用牙签、针、发卡等尖锐物品掏耳朵,容易造成鼓膜穿孔,会造成外耳道发炎,严重时可导致听力减退。
声音对听力的伤害主要分两类:一是突然而来的巨大声响,如爆炸声;另一种是慢性噪音,长时间在高噪音下工作,听觉不知不觉受到伤害。
压力、疲劳、情绪激动、病毒感染和其他因素导致身体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小动脉痉挛和收缩内耳微循环,导致内耳缺血、缺氧,导致内耳疾病,损害内耳耳神经,导致听力下降。
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擤鼻涕,易将含有大量病毒和细菌的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这是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毒素,会引起内耳小血管收缩痉挛,使内耳血液循环发生障碍;酒精慢性中毒可直接损害听神经。
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压力、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下,会使大脑及听觉神经的供血供氧不足,内耳微循环出现障碍,引发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诱发突发性耳聋。
保护听力的4个细节
注意耳朵卫生
戴耳机有「60-60-60」原则
注意擤鼻方式
定期做听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