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国内外健康产业创新的方向和差异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04-18

image.png

在医疗健康领域,医学创新促进人类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从而为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近年来,中国健康产业创新正在迈入一个充满机遇和前景的新时代。技术和非技术类创新将继续改善人们获得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便利性,并降低医疗成本。基因测序、细胞疗法、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的蓬勃发展正在改变医疗服务的提供。远程医疗为基层和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赋能,提升医疗可及性。“医疗特区”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选择。

通过研究数百个国际案例、奇璞奖提名奖和种子奖案例,总结了国际和国内医疗健康行业最新的创新特点和趋势,下面将介绍一些基本结论概要

image.png

01

国际健康产业创新

报告从数百个国际案例中筛选出了 18 个代表性创新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国际健康产业创新趋势。

在医生与基层医疗领域,创新主要体现在社区护理、综合性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在药品领域,实体肿瘤和罕见病、细胞疗法和神经精神疾病药物开发是主要的创新方向。

在医疗器械领域,创新呈现出手术微创与自动化、诊疗设备智能化、监测工具家用化的特征。

在体外诊断领域,整体向着高效率、高精准、高便利性、高数字化方向发展。

在医疗信息领域,初步形成从预防与诊断、处方与治疗、预后和慢病管理到数据管理全流程创新解决方案。

在健康产业发展领域,人工智能、云计算、VR、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健康产业不断融合,促进治疗方案更具个性化和精准化。

在健康行业政策领域,不断推动政策效率化、全面化和公平化。

在健康行业公益领域,从过往的卫生基建投资和物资捐赠等模式演变成针对健康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例如医学知识教育、医疗服务赋能、临床学术研究等。


02

国内健康产业创新

研究发现,我国的创新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技术、政策、危机等因素在影响着健康产业创新方向。例如,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中产阶级不断扩大,老龄人口增长加速,人们对高质量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

尖端医疗技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国际一流水平的原创创新药、延续性护理、消费医疗、“医疗特区”等创新在本质上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数字信息技术几乎全面渗透到健康产业的各个赛道,以强大的力量推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

同时,政策在引导创新方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近几年,在“以健康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下,各地持续推动疾病筛查工作,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筛查能力。另外,罕见病诊疗保障、结合两癌筛查的农村贫困妇女肿瘤病人公益救助及科普教育创新均与政策法规的完善密切相关。

此外,在新冠疫情危机的推动下,远程医疗的潜力获得进一步关注与挖掘,在未来或将大放异彩。

03

国内外健康产业创新
对比分析

国内外健康产业创新有一些广泛的相似之处,包括国内外健康产业创新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跨界合作特征,最突出的现象之一为数字智能技术对健康产业的全面渗透正在改变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许多创新都建立在数字智能技术的应用的基础上,例如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辅助医生提高疾病检测、诊疗和治疗效率;人工智能赋能 IVD 诊断,提升诊断的精准度和效率;数字疗法(DTx)提供新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系统赋能医院精细化管理和高效运营等。

COVID-19 大流行这场全球性卫生危机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各个参与者紧急寻找解决方案,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会诊、慢病管理在许多国家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应用。在药物开发领域,国内外创新热点均集中在肿瘤领域,其中细胞免疫疗法药物开发非常活跃。在健康政策领域,均体现了“以价值为核心”的医保支付模式创新。在健康公益领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弱势群体提供“健康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由于对创新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发展、技术、政策等不同,国内外健康产业创新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点。在尖端医疗技术方面,我国高水平医院在部分领域取得了突破,但仍然以吸纳和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为主,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对引进的技术做一些改进,发展成为适合本土人群特色的诊疗方案。国际领先医院在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医生诊疗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显著提升了诊疗精准度和降低了误诊漏判风险。

在医疗服务模式方面,中国医院越来越关注“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强调医疗服务的科学性、一体化和连续性,引进了 MDT、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全人关顾”、“5H”等模式等,但总体来看,还是集中在院内服务模式的创新。国际领先的医院将医疗服务延伸至患者家中,提供家庭高质量急性护理和营养膳食搭配等家庭健康支持,关注社区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不仅对患者健康负责,还为其家庭照料者提供支持。

在药品领域,中国领先的药企在CAR-T、ADC 等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表现亮眼,在药物结构、机制和靶点上进行创新,不断改善临床疗效。国外的药企对罕见病的关注度较高,神经精神疾病领域的药物研发也在迅速增长,阿尔兹海默症等认知类疾病的治疗药物获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在医疗器械领域,中国领先的医疗器械公司已经熟练地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疾病检测、诊断和治疗等,但是,在很多细分赛道,国内技术的整体发展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IVD 领域,国内 IVD 企业在开发智能化、自动化、一体化的IVD 诊断平台和设备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大幅提升了检测的精准性和效率。国内基于二代基因测序(NGS)的检测技术仍是主流,而国外的 IVD 企业正在探索基于三代基因测序的检测技术。另外,微流控技术、PCR 等技术成为近年来国际 IVD领域的研发热点,而国内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在医疗健康信息领域,在独立的应用单元或解决方案下,部分中国企业具备一定优势,但是,与国际创新企业相比,国内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较为碎片化,缺乏整合,尚未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一体化服务。此外,在解决数据互联互通、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方面,国际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在健康产业领域,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拉动了高质量延续性护理、营养解决方案和消费性医疗的需求,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创新。在国际上,AR/VR 等新兴技术与医疗领域的广泛结合,改变着医疗保健的各个方面。

在健康行业政策方面,尽管引导价值医疗是各国制定卫生政策的核心逻辑之一,但支付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原理不同;在医疗保险类型和覆盖的人群、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医疗特区”建设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健康公益领域,中国许多公益事业由专家、学者发起,与国际公益组织相比,中国公益组织规模相对较小,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发展趋势,但是,在运营、治理和筹资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中国健康产业创新有三组重要的潜在优势和机遇,可能形成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宽泛的技术能力;社会经济发展促使新需求出现或原先的需求发生转变;较为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新技术的长期发展轨迹,但是,以下三个趋势比较清晰:中国将成为世界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源泉;数字智能技术正在改变医学研究和医疗健康服务提供的方式,这一浪潮在未来仍将持续;基于社区和家庭的综合健康服务模式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最后,我们呼吁各级政府充分参与到健康产业创新的最前沿。政府在引导产业创新方向、塑造健康产业总体创新格局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直接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支持健康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二是通过政府采购、优化价格形成机制等方式鼓励特定创新技术的应用;三是构建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