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贵在滋阴敛阳。
养秋“防三病”
1、防腹泻
立秋之后,天气转凉,人的食欲会逐渐变好。但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脾胃长期处于虚弱的状态,大补很容易增加肠胃负担,使人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小贴士:在进入立秋之后不宜大补特补,适当吃具有祛湿功效的食物,比如白扁豆、薏仁、红小豆、茯苓等。
2、防暑
立秋虽至,但暑气未消,白天的气温依然会非常高。但夜晚的风却带有丝丝凉意,所以,做好合理的防暑降温非常重要。
小贴士:可以在早晚时间段穿一件单衣或者随身携带一件薄外套,但也不能捂得太厚,以免引起中暑。
3、防秋燥
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而肺为“娇脏”。秋燥猛于虎,立秋之后气候也逐渐干燥起来,肺气虚会使身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容易情绪低落。
多喝水,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及时排解内心的忧愁,做到内心安宁、心情舒畅,有助于气血运行,疏导肺气。
三养“养肺、养肝及养胃肠”
情志养生:
多些安宁,少点悲忧
立秋之后,阳退阴长,多愁善感人群容易情绪低落,所以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态平衡,心情舒畅。平时可选用玫瑰花、陈皮、黄芪等泡茶饮疏肝理气健脾,舒缓情绪。
秋季情志养生要做到专注自身、心境淡泊、抱一颗平常心,这些都利于神志安宁,收神敛气;多增加阳光照射,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增强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
起居养生:
早睡早起,保暖防寒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在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
一般立秋过后以晚10点入睡,早晨6点起床为宜。同时,秋季天气干燥,要注意皮肤保养,保持皮肤滋润,防止皮肤感染。
饮食养生:
节制饮食,养胃补肺
秋天昼夜温差大,腹部容易着凉。加之大量瓜果上市,若暴饮暴食,易加重胃肠的负担,使胃肠功能紊乱。尤其是有慢性胃炎或体质软弱的人群,更应注意养胃。
秋季燥邪当令,容易出现口鼻、咽喉及皮肤干燥,也可出现或干咳无痰、或痰黏难咳的“燥咳”的表现。所以,饮食上宜适当选择具有滋阴润肺之功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百合、银耳等以滋阴润燥、益胃生津。
此外,《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故立秋起,可适当吃一些酸味蔬果,如柠檬、柑橘等收敛肺气。
运动养生:
适量锻炼,循序渐进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凉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秋天是养“收”的时分,秋天在运动的时候,要科学选择一些使情绪稳定、安定心神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养生操都是不错的选择。要顾护阳气,尤其是老人、体质虚弱者不适合选择运动量大的运动,避免运动后出汗过多。
此外,秋季运动还要格外留意防秋燥,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些盐水,以少数、屡次、缓饮为原则。